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经要义122:修行之道取其中道,太高亢了要壓抑下來,太沉默了拉它一把

净界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4.05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4.25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01-105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
楞严经要义122

楞严经要义122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証了义諸菩薩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讲义270面

辛五、失守生憂

這一科是讲到,我們在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時候,已经把色陰的執著慢慢的調伏了,取而代之的,是六根的感受就清楚的显現出來,我們对於六根苦乐憂喜捨的感受就現前。当然現前就要对治,你要用无相真如的理去破壞对感受執取的時候,這過程当中會有很多、很多狀態的出現。

辛五、失守生憂

“失守”就是我們在修止观的過程当中是进退失守,进也进不得,退也退不得。就是有時候我們用功不得力,我們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经不可能,妄想的那种執著已经被破壞了,但是要进求新的功德又沒有成就。在這进退失守的過程当中,這個修行人會产生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?有憂愁恐懼的心情出現,這种憂愁恐懼一旦心態出現的時候,沒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會著魔

发端現相 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新證未獲,故心已亡,歷覽二際,自生艱險,於心忽然生无盡憂,如坐鐵床,如飲毒藥,心不欲活,常求於人令害其命,早取解脫。

一個修习禪定智慧的修止观之人,所現的相貌,這個人色陰已经窮盡了,而受陰正式的現前。這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候出現什么相貌呢?新證未獲,故心已亡。他過去的妄想執著已经被破壞了,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标,那种調伏受陰的功德卻还沒有成就。這時他的內心经歷到過去心已破,新的功德还未成就,這樣的一個中間的過程,自生艱險;突然間感到一种不知如何是好,莫名恐怖的心出現,而且這恐怖中夾帶了一种无窮无盡的憂愁。

這恐怖跟憂愁加起來是什么樣的心態呢?佛陀讲一個譬喻:如坐鐵床,如飲毒藥。一個人坐在火燒的鐵床一樣,他是非常的痛苦,又好像一個人吃到毒藥,毒发以后那种痛苦,当然這個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,是內心的痛苦,因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,前途茫茫,但是他又不能往后退,退也不是,进也不是,這時候有无窮无盡的憂愁跟恐怖生起。如果他对這樣的心態加以放縱,加以隨順,他就會有以下的相貌出現…

心不欲活,常求於人令害其命

他因為憂愁恐懼的关系,对整個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,因為他已经被憂愁恐懼之所控制,而且他经常希望別人來奪取他的生命,因為在他的观念当中,他認為早死就能早解脫。当然這是錯誤的,因為你死亡不能解決問題,解脫是內心的問題跟色身沒有关系,他产生這樣錯誤的理解。這一個进退失守,产生憂愁恐懼的人,佛陀是怎么個解释法…

指名教悟  

此名修心失於方便,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佛陀說:這一個人是很用功沒有錯,但是他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,這個人假观不夠,他老是用对治、用訶責的心態、用比較悲观的心態來調伏煩惱,对諸佛德甚深功德的莊严沒有適当的观想好乐,所以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示迷必墜   
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常憂愁魔,入其心腑,手執刀劍自割其肉,欣其捨壽;或常憂愁,走入山林,不耐見人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假設他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理解,就有一种常憂愁魔,入其心中。這會产生二個結果,比較严重的他會親手拿著刀劍來割他身上的肉,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夠把他的生命結束掉;比較輕微的,就经常保持憂愁的心,走入深山林園当中,不喜欢見到任何人。当然一個菩薩不喜欢見人,這跟菩提心相違背的。最后的結果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佛陀說:這是一個比較沒有善巧方便的一個修行者。在『小止观』有提到一個观念說:我們修行人就像調弦一樣,你要急緩適当,你繃的太緊,你不能对這個心一路的訶責。這個心態就像小孩子一樣,你一天到晚罵它說,你是不淨、苦、无常、无我…你看小乘人他修到最后,他就是完全出離、完全的断滅。因為你的藥完全用訶責的,那小孩子被你罵,罵到最后他就沒有信心了,当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寵它、隨順它,它就无法无天了。所以你在調心当中,你要適当的。有時候我們觉得心太浮动,壓抑它一下,太沉默,你要把那大乘经典拿來誦一誦,「極乐世界,七宝池八功德水,蓮华莊严,五种神通…」你想想來生的愿景,啟发自己一下。

总而言之,修行之道,取其中道,太高亢了你要壓抑下來,太沉默了拉它一把。這個修行人一昧的訶責自己,過分的用功,到最后对生命完全产生了失望,這种失望如果他不能警觉的話,就被憂愁魔所控制,到最后求生反墜,那就太可惜了!所以這地方的調心是很重要的。到前五的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看這個人基本上禪定是沒有成就的,都沒有成就禪定,所以他會有沉默的感觉、孤寂的感觉、憂愁的感觉,這都在沒有成就禪定的過程生起。到了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樣了,他禪定生起了,但是他不小心的話,也會有過失。

辛六、慧劣成喜。

這個人他已经成就了禪定,但他对禪定所产生的功德,那种殊胜的輕安乐,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的照了,而产生過分的欢喜,過分的好乐。那当然這會有過失…

发端現相  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处清淨中,心安穩后,忽然自有无限喜生,心中欢悅,不能自止。

慧劣成喜的相貌:這個修止修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陰窮盡了,而受陰現前的時候,他是处清淨中,心安穩后。“清淨”就是他安住在毕竟空,无我无我所的一念清淨心当中,智慧現前;“心安穩后”是指他的禪定转深。看這意思他成就了初禪,從后面的经文看的出來,成就離生喜乐地的初禪。在身心安穩成就禪定以后,他突然間有无量无邊欢喜的心生起,而這樣欢喜的心,他自己实在克制不了自己,他放縱自己对這种欢喜的心態去受用。因為你禪定一現前,它有離生喜乐地,這种喜乐的心、三昧乐、輕安乐現前。輕安乐現前,他生起的時候我們不能過分的去受用,但是這個修行人当然他经過前面一段很長的時間修禪定,经過沉默期、憂愁期都過去了,他輕安乐現前的時候,他可能就放鬆自己去受用;受用的結果,今天受用那种法喜、那种輕安,明天也受用,到最后克制不了自己,心隨這种快乐欢喜的感受而转。那這怎么辦呢?

指名教悟   

此名輕安无慧自禁,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佛陀对治方法:佛陀說,從輕安当中可以看到這個人的禪定已经成就了,身心世界身輕安、心輕安現前。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輕安現前的時候,我們应該观察它是唯心所現,他是当处出生,隨处滅盡,它只是一個夢幻的小水泡,你应該不要去執著,你要去追求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,你要继续的往前走。但是他因為沒有我法、法空的智慧來調伏他心中的執取,一昧的放縱自己去受用這种輕安。

示迷必墜   
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好喜乐魔,入其心腑,見人則笑,於衢ㄑㄩˊ路傍,自歌自舞,自謂已得无碍解脫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假設能夠迴光返照,正念真如,就沒有過失;假設当作真实功德的理解,就有一分好喜乐魔,侵入他的心中,控制他的心,所以他就會出現一种不正常的狀態。什么狀態呢?見人則笑(看到別人就笑,看就知道這不正常),乃至於衢路傍,自歌自舞;在人群众多的街道当中,自己自得其乐,口业就自己唱歌,身业自己舞蹈。总而言之,再也不克制自己,就放縱自己的身口意三业。別人对他譏嫌的時候,他就說:我已经成就无碍解脫了,我已经功德圓滿了,我做的一切都是跟聖道相应。這樣的結果当然是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這個人他经過前面的修止、修观的苦悶期、沉默期、憂愁期,禪定現前的時候沒有注意,結果為三昧酒所醉,結果前功盡棄了。

辛七、見胜成慢。

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禪定的輕安乐所迷惑,這個地方指的是一种殊胜的智慧;“胜”就是他能夠照見五陰皆空,那种殊胜的智慧,对這种殊胜智慧的執取而生起高慢心。

发端現相 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自謂已足,忽有无端大我慢起,如是乃至慢與過慢,及慢過慢,或增上慢,或卑劣慢,一時俱发,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何況下位声聞緣觉。

這個在修止观的善男子,他的色陰窮盡了,而受陰現前。受陰現前我們前面說過,色陰一破他會产生殊胜的胜解,見諸佛心即是己心,見己心即是諸佛心,就像鏡子一樣的清楚分明。這個人当然他已经不是一般人,他得到禪定,而這樣的胜解又跟禪定的加持以后,他就更容易認為自己已经自滿自足了;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,再加上這种高深禪定的加持,他觉得自己不必修證了,所以他无端无緣无故的生起大我慢心。這以下讲出七种慢,其实慢还有過慢,慢過慢,增上慢,卑劣慢跟邪慢,其实主要的就是我慢,主要的以“我”為根本。我們总是觉得,以自我為中心,而把自己高舉,觉得自己與众不同。经過這七种慢,慢過慢乃至於邪慢,他這七种慢是一時俱发,是同時的生起。這种高慢的結果,心中尚輕十方如來,何況是下位的声聞緣觉;对十方諸佛尚且是看不起,何況是這种下位的声聞緣觉呢!

指名教悟   

此名見胜无慧自救,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他這种我慢心,我們看佛陀的对治方法:他“見胜”,当然他會我慢,他是有道理的,他的道理主要是這二個字“見胜”。他在禪定当中,他如实的照見五蘊皆空,他如实的照見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。從无相真如的角度,從理观的角度,我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,我們不談因緣法的話,不談功德這一部份的因緣,就是我這一念心,雖然业障深重,但是当把這樣的因緣法都消滅掉的時候,所显現那清淨本然周徧法界的心,跟佛的心雖然功德莊严,但是那种功德莊严的假相消失掉以后,所显現那清淨本然的心是不二的,我的心是如,佛的心也是如,一如无二如。他对這樣的道理,产生很堅定的理解,无慧自救。“慧”是什么呢?沒有假观的智慧來幫助他。假观是照了因緣,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,由假观來調整自己的空观,就产生過失了。

示迷必墜 
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大我慢魔,入其心腑,不禮塔廟,摧毀经像,謂檀越言,此是金銅,或是土木,经是樹葉,或是氈华,肉身真常,不自恭敬,卻崇土木,实為顛倒。其深信者,從其毀碎,埋棄地中。疑誤众生,入无間獄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所以佛陀說:你要趕快的觉悟,這個過失就消滅掉,假設你在這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,就有一种大我慢魔,入其心中來控制他的意識。會有什么相貌呢?不禮塔廟,摧毀经像。自己是三宝弟子,但是看到塔廟,他也不去禮拜,甚至於摧毀经典跟佛像,不但不恭敬禮拜还摧毀。他在摧毀当中他还讲出一個道理出來,他說:這個塔廟為什么要去摧毀呢?他跟居士說:他說這佛像只是金銅或土木雕刻而成,這都是无情之物,所謂的经典也是樹葉,或者是白色樹皮的紙所寫成的文字相,它也是一個沒有知觉的東西。所以不管是佛像,不管是经典,都是沒有知觉的,那么我們去追求一個沒有知觉的東西,而我們自己的肉身当中有珍藏的佛性,你自己不去恭敬,卻向外攀緣這种无知觉的土木,他說這個是种顛倒。当然這种話,是我們一般人讲的話沒有人會相信,但是這個是一個有禪定的,有禪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、有攝受力。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話,也就隨順他的行為,也就去摧毀佛宝、摧毀法宝,把它們埋棄在地中。如此的弘揚佛法的結果是疑誤众生,使令众生对三宝产生更加的疑惑而誤導,当然死亡以后墮无間獄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這地方他的問題點就是只修空观,不修假观。所以我們在观照現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,观空如來藏还要观不空如來藏。《金剛经》說:菩薩观一切法空,要不壞假名。你不能壞諸法的假相、假名、假用;身為一個佛像,它有它的假相、假名、假用,你不能夠去毀滅他,因為我們內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夠啟发。祖師說:「托彼依正,显我自性。」雖然我們自性俱足无量的功德,但是我們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導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」我們要從文字上的聞思,我們內心的智慧才會啟发出來;雖然文字不是功德,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緣。

〔天台〕智者大師修观,他修「一念三千」。三千簡单讲就是十法界,他一念观十法界的時候,他的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。雖然我們內心当中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,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開显。我們看到佛像,对佛像的禮拜,我們产生佛的功德;我們对法宝的恭敬,讀誦产生智慧,借事显理。這個人把這事相都毀滅了,我們的理当然不能显現,這個就不对啦!但修空观而不修假观的過失,執理廢事。

辛八、輕安自足

 “经安”就是在禪定当中,修习我空、法空观的智慧,产生非常殊胜的輕安乐。這個輕安跟前面的輕安不太一樣,第六科「慧劣成喜」,它也是一种輕安;他這個輕安又加上空观殊胜的智慧的加持,所以他就更产生一种滿足之想。前面只是对輕安的執著,這地方是從輕安当中产生滿足想。

发端現相 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於精明中,圓悟精理,得大隨順,其心忽生无量輕安,己言成聖,得大自在。

這個修止修观的人,色陰窮盡,受陰現前,在精明中;“精明”指的是在禪定明了寂靜的心中。圓悟精理,這時候他的智慧現前,他就在明了寂靜的心中,修习我空观、法空观,观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,佛的心就是己心,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別。這時候他成就內心一個什么樣的功德呢?成就一种大隨順的功德;大隨順我們以前在『小止观』讲過,他要修止他隨時可以入止,他要修观他隨時可以把观現前,他对止观的“入住出”得大自在。這時候他的內心,就产生无量的輕安乐;這輕安乐不是色身的远離麤重,包括心中的妄想也远離,因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观、法空观破壞了,所以他是身輕安、心輕安。

在這樣的一种殊胜的远離麤重杂染的輕安過程当中,這以下就說明他的顛倒知見;产生輕安到這個地方都沒有過失,成就大隨順也沒有過失,圓悟精理也沒有錯,产生輕安更沒有錯,錯在下面這二句話:己言成聖,得大自在。他在止观的隨順当中錯認了消息,他認為自己已经成就了聖道,而且這個聖道不是普通的聖道,是成就大解脫,大自在的聖道。輕安其实还是一個生滅法,还是一個因緣所生法,还是一個心外之物。蕅益大師常說:你要回归到那個能分別的心,不要在那所分別的境,要破那個“所”,而追求那個“能”。輕安还是所,是你所受用的一個境而已,你还沒有回家。

指名教悟  

此名因慧獲諸輕清,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佛陀的对治方法:這种人是因智慧。我們前面說的慧劣成喜,他是完全禪定;這個人是禪定跟智慧二個得大隨順,所以他的輕安比前面的輕安是更加的殊胜。這樣的一种身心世界的輕安跟清淨,如果你能夠迴光返照,它只是修学過程当中的一朵小花而已,它是因緣所生法,你要趕快的放掉继续往前走,后面才有摩尼宝珠。

示迷必墜   

若作聖解,則有一分好輕清魔,入其心腑,自謂滿足,更不求进。此等多作无聞比丘,疑誤众生,墮阿鼻獄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執著,就有一种喜好輕安清淨的魔,涉入到你的心中;你自己觉得自已经功德圓滿了,也不再求进步了,這种比丘到最后是成就无聞比丘,以四禪当作四果,最后的結果就是,当禪定退掉以后,毀謗佛陀、毀謗正法,生起邪見顛倒,而且以這樣的一种知見,还去疑惑誤導众生,最后墮入阿鼻地獄,失其禪定正受,墮到天魔外道的种子,失掉菩提种性。這地方是指的這個修行人禪定跟智慧二個共同显发,产生殊胜的輕安乐,而产生了顛倒執著。

辛九、空解成断。

第九、第十都屬於智慧部份的錯認消息。“空解”就是在修习空假中三观的過程当中,对空观禪生執取而产生断滅見。

发端現相 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於明悟中,得虛明性,其中忽然归向永滅,撥无因果,一向入空,空心現前,乃至心生長断滅解。

修止修观的人在色陰窮盡,受陰現前的時候,於明悟中;“明悟”就是我們前面說的聖解,他能夠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別這樣的真理产生了理解。這樣的理解当中,产生的見聞觉知的虛明之性。這种虛明之性突然間,归向永滅,撥无因果;他的內心当中,就趨向於断滅想,而否定因果相续的道理。這個修行人他观空的過程当中,上不見佛道可成,下不見有众生可度,所以內心趨向空观之理,偏空的心相续現前,生起一种長久断滅的理解。這個是這個人偏空了。

指名教悟 

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佛陀的对治方法:這种偏空的情況,假設他能夠觉悟,能夠加以对治反省,他就能夠恢復到正常情況。

示迷必墜   

若作聖解,則有空魔入其心腑,乃謗持戒名為小乘,菩薩悟空,有何持犯?其人常於信心檀越,飲酒噉肉,广行婬穢,因魔力故,攝其前人,不生疑謗。鬼心久入,或食屎尿與酒肉,一种俱空,破佛律儀,誤入人罪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假設对這樣的知見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,就有一种断滅空的魔,入其心中,這時他就产生邪見了。他怎么說呢?他說:持戒是小乘自了漢所為之事,菩薩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,有什么持戒跟犯戒的差別呢?因為一切法是本空的,戒法也是本空。(他起断滅空的思想。)這個人经常在有信心的壇越面前放縱自己,喝酒吃肉,乃至於广行男女婬欲之事。他做了男女婬欲的事情,众生要譏嫌,但是他本身的禪定还有魔力的攝受,他來攝受這個眼前的人,雖然看到他這种非法的事情,对方也不生疑謗。鬼心久入,魔王或鬼神長時間控制他的心以后,他的心跟鬼经常在一起以后,他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現,他吃屎尿,他自己的感觉就跟喝酒肉的感觉是一樣,一种俱空。

「一种俱空」古德的解释說,他不是真正的空观智慧成就,他是偏空,所以他智慧沒有成就。那為什么能夠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樣呢?那难道成就无分別智嗎?不是。他是禪定的力量攝受,因為禪定能夠让他安住在捨受,所以他以禪定的捨受让自己沒有感觉,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沒有感觉,他吃酒肉也沒有感觉。不像佛陀的心跟屎尿一接触的時候,入此人口成甘露味,因為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。他這個地方不是有智慧,他是一种禪定,他的智慧是邪見。破佛律儀,他一生当中经常破壞佛陀所制的律儀,而且誤導众生去造殺盜婬妄的罪业。当然他自己造了罪,失了禪定,來生墮落到三惡道当中。我們一直在強調即空即假即中,為什么大乘佛法观空,它為什么空当中馬上補一個即假?帶假修空。你要不壞假名假相,所以大乘佛法所观的空,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,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,這地方大家要清楚,「法性雖然本來空寂,但是因果絲毫不爽」,這二個要同時現前,叫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

辛十、愛極成貪

前面的空解成断,他是在智慧当中偏空了,空观太強,這地方是假观太強、偏有。禪定智慧那种捨受的過程当中,产生空观的理解,這地方在虛明境的受陰当中,因為有殊胜的快乐产生而产生貪愛。

发端現相  

又彼定中諸善男子,見色陰銷,受陰明白,味其虛明,深入心骨,其心忽有无限愛生,愛極发狂,便為貪欲。

這個修止观的人,他已经把对外境的執著,那個六塵完全消滅了,所以他開始观察六根,六根的感受。他对六根本來是应該对治的、要远離的,結果他可能一時的失念,反而味其虛明。当他禪定成就的時候,他观照智慧也成就的時候,在一個身心輕安的過程当中,他突然間沒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虛明;“味”就是愛著,对六根产生虛明感受产生愛著。而這個愛著又怎么樣呢?深入心骨,非常的堅固很难动搖,愛得很深、很深。這一念心突然間产生无限的貪愛,男女貪愛之心,而且是非常的深重,乃至急近要发狂,而转成一种深重的貪欲不能自拔。他本來要对治這個感受的,結果对那感受卻貪得更深,這就是假观太強。怎么辦呢?看佛陀的对治。

指名教悟 

此名定境安順入心,无慧自持,誤入諸欲,悟則无咎,非為聖證。

佛陀說:這是在禪定中的一种的安順入心,因為他禪定转深了,麤重的妄想被調伏了,所以有一种殊胜的輕安乐隨順於他的心,而這時候又产生強烈的假观产生執著,沒有空观的智慧來調伏,結果一時的失誤,而墮入到整個輕安乐的快乐当中。輕安乐本來是一個很清淨的、很微細的,但結果他一再的放縱,因為輕安乐毕竟是屬於色界的快乐,但他不断的放縱,結果转成欲界男女的貪欲。

示迷必墜    

若作聖解,則有欲魔入其心腑,一向說欲為菩提道,化諸白衣平等行欲,其行婬者,名持法子。神鬼力故,於末世中,攝其凡愚,其數至百,如是乃至一百二百,或五六百,多滿千万,魔心生厭,離其身体,威德既无,陷於王难。疑誤众生,入无間獄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

他如果能夠馬上迴光返照,他就能夠远離過失,继续的往前;如果他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,就會有一种貪欲之魔,入其心中,就产生邪見。說貪欲就是菩提道,我們透過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。所以他教化白衣要无分別心來行婬、以无分別心來行婬,這种行婬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一個人沒有行婬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。他做這樣的邪見。因為魔王跟鬼神攝持的緣故,在末法当中,他就以此邪見來攝受凡夫愚痴的众生來共同的平等行婬。人數有多少呢?或一百到二百、五六百,乃至於多滿千万。因為他不断的行婬,他禪定失掉了,福報也享盡了,他已经沒有資糧,魔王对他已经产生厭惡心,就離開了身体。他沒有魔王威德的攝受,他自己的禪定也失掉,福報也享盡了,最后因為敗壞風俗触犯国法,疑誤众生,命終之后墮无間地獄,失於正受,当從淪墜。這個是他在六根当中,对殊胜的輕安产生執取。

庚三、結過勸示

魔境因由   

阿难!如是十种禪那現境,皆是受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事。

前面十种受陰的魔境,都是在什么時候出現呢?不是我們一般放逸的人出現,因為你隨順五陰,你就沒有這种情況,是這個人開始迴光返照,開始在內心当中产生一种无相的智慧。這种无相真实的心,跟過去隨順五欲的心,這种真妄交攻而出現出來。

迷則成害   

众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无間獄。

假設众生這樣的因緣出現的時候,不能夠迴光返照,或者旁邊沒有善知識的勸導,就一昧的放縱,而不能觉悟的話,而且把這個当作是一种真实的功德,就产生大妄語,甚至造罪,命終就墮无間地獄。

勸誡保護    

汝等亦当將如來語,於我滅后,傳示末法,徧令众生開悟斯义,无令天魔得其方便,保持覆護,成无上道。

佛陀說:我們应該將如來的真实教法,在佛陀滅度的末法中,要普徧的使令众生要開悟了知,以上受陰的十种差別,让修行人能夠产生自我反省,无令天魔得其方便,保護修行人的大乘善根,使令他成就无上菩提。

受陰的十种境界,蕅益大師說跟色陰是不太一樣的。色陰它的产生是豎法,是每一個都不太一樣。你看,我們看色陰,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,有些人看到欢喜的境,每一個人看到是各式各樣,每一個人境都不同。受陰不同,受陰它是橫開的,它不是豎法,是境同見異,它的所观境,要嘛就是禪定,要嘛就是…二种境而已。但是看到這所观境以后,每一個人产生的感受就不同,境同見異,每一個人的知見不同。同樣是禪定,有些人看到這個禪定还沒有生起的時候产生勇猛心,有些人看到禪定沒有生起的時候产生憂愁苦惱、甚至於恐懼心,所以在整個受陰当中,它是境同見異。

总而言之,它的境我們归納成二种,受陰的境,一個是禪定的境,禪定的境还沒有成就的時候是沉默孤寂的境,他成就以后是輕安快乐的境,這二种境而已。当然每一個人怎么去解讀就不同,這個禪定的境。在空观智慧的境,主要的就是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別」,有些人看到产生高慢,有些人产生得少為足等等。总而言之,在感受当中,不是禪定的感受,就是对智慧的感受,從感受的接触当中,每一個人产生不同的理解,就产生誤導不同。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81-105目录(未完)

楞严经要义105:你做人的時候貪愛的水太多,會下墜到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

楞严经要义106:你平常就经常的憶佛念佛,這樣不断的想想想,久了就跟真理相应了

楞严经要义107:地獄的煩惱因中婬欲是列為第一個,它是生死的根本,是万惡之首

楞严经要义108:所有的能量是往低处在走,你在高处是发散你的能量,心要“謙”

楞严经要义109:造了善法要把它隱藏,造了罪业一定要发露出來,发露就能滅掉罪业

楞严经要义110:你夢到一個人往下墜這不是好事情,造了功德相的人身体是輕飄的

楞严经要义111:很多人都認為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沒辦法改变,這观念是不对的

楞严经要义112:有人越用功业障越現前,這個是好事情,表示過去重大的罪业逼出來了

楞严经要义113:本经是以你的思想做主因決定总報,以善惡业力的熏习來影響別報

楞严经要义114:六欲天基本是男女的欲望來做判定,淫欲直接牵动整個六道的昇沉

楞严经要义115:佛陀警告我們哪一天都可以去,无想天絕对不能去,因為過失太重

楞严经要义116:得听聞佛法以后不是沒什么效果,大乘佛法一入耳根是永為道种

楞严经要义117:不是修善法就容易了生死,你要觉悟惡法不可得,善法也不可執取

楞严经要义118:修行不能跟放逸的人在一起,正念的磁場跟放逸的磁場會互相抵触

楞严经要义119:在末法時代我們应該以「理体」道場為根本,因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

楞严经要义120:你剛剛在持楞严咒突然間看到佛像,当然有問題,這无因卻有果

楞严经要义121:把心帶回家的過程會看到很多過去的相狀出現,這正是生命要转变的關鍵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